中国10年后 男女比例

作者&投稿:斋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2010年后的男女比例~

3000万光棍是当今最大的网络谣言,中国的男女比例并未失调。需要指出的是,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男子占据总人口的51.82%,女子为48.18%。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男子为51.27%,女子为48.73%。且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近10年来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195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5~11岁年龄段的性别比平均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龄性别比为5岁的110.45,最高的分年龄性别比为10岁的116.63,该年龄段男女自6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期,目前这批人的最低年龄已为65岁,他们都平稳地度过其婚配期。

国家计生委在《关于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意见》中指出:“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80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统计数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在高出正常值的统计数字中大约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瞒报、漏报女婴引起的”。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对女婴的漏报、瞒报,至少使普查获得的1989年城镇与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分别提高了3.6和4.2,实际上男女性别比最高也不会超过107.7,同期的全国农村最高也不会超过110.2。他们进而认为: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上升是“假性上升”,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是“真性”与“假性”影响大致持平。

要让人口性别比恢复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中止计划生育政策。
目前程度的人口比例失衡并不影响婚配

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问题直到90年代才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强烈担忧与极大关注,但人口性别失衡的问题并不是这一时期才出现的。195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5~11岁年龄段的性别比平均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龄性别比为5岁的110.45,最高的分年龄性别比为10岁的116.63,该年龄段男女自6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期,目前这批人的最低年龄已为65岁,他们都平稳地度过其婚配期。

这是因为,婚配调节只是社会发展中一系列调节机制中的一环,仅仅因为此环节的调节欠畅,不可能导致社会发展整体失调。婚配调节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受其相应婚配观念的变化,各种影响婚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进行自身的调节。

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婚配时的性别比(简称婚配性别比),绝不是简单的队列时间推移关系;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的婚配性别比只是一个影响因素,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出生率与分年龄死亡率变动形成的年龄结构变动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还要远大于总体出生性别比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岁人口数,男婴比女婴多出119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该年龄段人口为20岁人群,但是,男性人口只比女性人口多出62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人口达到法定结婚年龄,需要进行人口申报和获得户籍才能领取结婚证,所以原来一直处于瞒报和漏报状态的女性人口,在全国人口普查时进行了集中补报。

王立波用一组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证明这一点:众所周知,人口数量从出生开始就应该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断减少,虽然不同年龄段减少的比例不同,但总体上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国大陆同一个年龄组在不同年龄节点上的人口规模,却会发现,这个数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至9岁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1268万人和10309万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1822万和11020万。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人数下降到11484万人,考虑到这一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为每年3‰-4‰这个因素,这一数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数则继续不降反升,达到了11358万人,比出生时凭空多出了1050万人。这些人,应该就是出生时漏报、瞒报的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至少1300万人没有经过任何合法登记,其中9成以上是女性。中国国家统计局官员表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

适婚年龄组性别比并未报警

既然上述的统计方法不可行,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字进行比较:以中国大陆平均结婚年龄27岁作为参照,将适婚年龄组限在20岁至34岁这个年龄段,通过汇总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后出生的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还更低些,2010年婚龄期的性别比为四组中最低,只有102。而这个数据,与日本2000年、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也是低的。

2010年,我国20岁至29岁的男性人口总数为1.1484亿人,同年龄段女性为1.1358亿人,两者只差126万人,远没有3000万人那么大的差距。

男68748万人 占比51.27% 女65343万人 占比48.73%
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538万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比2017年末增加530万人 ,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 。
从年龄结构看,2018年中国大陆0-15岁(含不满16周岁)总人口为2亿48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8%;16-59岁(含不满60周岁)总人口为8亿972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64.3%;60周岁及以上总人口为2亿49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

扩展资料:
中国人口分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流动人口半数,总量达1.18亿。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
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1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1,182万人,占52.5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4,222万人,占47.42%。
近些年来,中国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口

3000万光棍是当今最大的网络谣言,中国的男女比例并未失调。需要指出的是,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男子占据总人口的51.82%,女子为48.18%。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男子为51.27%,女子为48.73%。且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近10年来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195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5~11岁年龄段的性别比平均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龄性别比为5岁的110.45,最高的分年龄性别比为10岁的116.63,该年龄段男女自6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期,目前这批人的最低年龄已为65岁,他们都平稳地度过其婚配期。

国家计生委在《关于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意见》中指出:“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80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统计数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在高出正常值的统计数字中大约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瞒报、漏报女婴引起的”。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对女婴的漏报、瞒报,至少使普查获得的1989年城镇与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分别提高了3.6和4.2,实际上男女性别比最高也不会超过107.7,同期的全国农村最高也不会超过110.2。他们进而认为: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上升是“假性上升”,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是“真性”与“假性”影响大致持平。

要让人口性别比恢复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中止计划生育政策。
目前程度的人口比例失衡并不影响婚配

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问题直到90年代才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强烈担忧与极大关注,但人口性别失衡的问题并不是这一时期才出现的。195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5~11岁年龄段的性别比平均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龄性别比为5岁的110.45,最高的分年龄性别比为10岁的116.63,该年龄段男女自6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期,目前这批人的最低年龄已为65岁,他们都平稳地度过其婚配期。

这是因为,婚配调节只是社会发展中一系列调节机制中的一环,仅仅因为此环节的调节欠畅,不可能导致社会发展整体失调。婚配调节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受其相应婚配观念的变化,各种影响婚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进行自身的调节。

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婚配时的性别比(简称婚配性别比),绝不是简单的队列时间推移关系;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的婚配性别比只是一个影响因素,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出生率与分年龄死亡率变动形成的年龄结构变动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还要远大于总体出生性别比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岁人口数,男婴比女婴多出119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该年龄段人口为20岁人群,但是,男性人口只比女性人口多出62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人口达到法定结婚年龄,需要进行人口申报和获得户籍才能领取结婚证,所以原来一直处于瞒报和漏报状态的女性人口,在全国人口普查时进行了集中补报。

王立波用一组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证明这一点:众所周知,人口数量从出生开始就应该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断减少,虽然不同年龄段减少的比例不同,但总体上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国大陆同一个年龄组在不同年龄节点上的人口规模,却会发现,这个数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至9岁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1268万人和10309万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1822万和11020万。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人数下降到11484万人,考虑到这一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为每年3‰-4‰这个因素,这一数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数则继续不降反升,达到了11358万人,比出生时凭空多出了1050万人。这些人,应该就是出生时漏报、瞒报的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至少1300万人没有经过任何合法登记,其中9成以上是女性。中国国家统计局官员表示,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

适婚年龄组性别比并未报警

既然上述的统计方法不可行,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

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字进行比较:以中国大陆平均结婚年龄27岁作为参照,将适婚年龄组限在20岁至34岁这个年龄段,通过汇总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后出生的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还更低些,2010年婚龄期的性别比为四组中最低,只有102。而这个数据,与日本2000年、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也是低的。

2010年,我国20岁至29岁的男性人口总数为1.1484亿人,同年龄段女性为1.1358亿人,两者只差126万人,远没有3000万人那么大的差距。

如果我们国家再不想出办法解决这件事情的话,等到十年之后,大街上到处都是到了合适的年龄却没有结婚的男生我国 景区 国庆 交警 国庆节 高速 公路 杭州 央视 放假 游戏 刺激 打卡 朋友圈 模样 美女



按照概率来算,一对夫妻生男生女的概率是50%,10对也是50%,所以不用担心比例严重失调的显现出现的.

10后的性别比例?
10后现在的男女性别比差得越来越多,记得是1:1.1左右,意味着每十个男孩将来就会有一个没有媳妇娶,要打光棍。

《中国婚恋危机》txt全集下载
中国婚恋危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中国成为世界“光棍大国”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光棍?10年之后的中国,又会有多少光棍?这个数字说法不一,但大致波动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自从单胎制开始后,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便出现了异动,基本呈逐年增高趋势。近些年比较稳定,...

10-15年后适婚男女比例是多少
1比1.5,三个男的,理论上有一个要打光棍

中国各年龄段男女比例一览表
中国的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在0-14岁的儿童少年群体中,男性占比113.64,比女性多出1580.3万人。在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2560.6万人。在20-39岁的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1533.7万,特别是在90后和80后群体中,男性的数量明显超过女性,成为婚育年龄的主力军。其中...

未来10年,男人多还是女人多?
肯定是女人啦!别说十年,就是现在男女比例也已经失衡了,2013年据统计,某地区男女比例25:1,专家估计,20年后男女比例1000:1

“妻荒”到来,3000万男性要“打光棍”?为何年轻女性突然减少了呢?_百 ...
今后男女比例是否仍将如此悬殊?10年后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实际上,我们不用太担心我国是一个人才强国,国家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结果,男女都接受了较高层次的教育。她们摒弃了父权制的旧观念,多数人追求先立家业。他们会主动推迟婚龄,有些家庭会选择丁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我想问一下,最近这几年出生儿童男女比例如何,我反正感觉生边都是女童...
考虑到目前的退休年龄为60岁,这一点令人深思。以北京为例,三胎的性别比为260:100,四胎的性别比为900:100,而五胎及以上的性别比更为悬殊,为572157.00:100。这些数据均来自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数据之所以异常,是因为样本量较小,三胎的样本量仅为144,四胎的样本量仅为10,而五胎...

2035年到2040年中国适婚男女比例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设定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小于等于112,到2030年稳定在107。也就是说,即便一切顺利,离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的时间还有13年。接下来,中国社会不仅要消化因前30多年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累积的老剩男,还要面对未来13年可能产生的新剩男问题...

2050年男女比例平衡吗
1. 在2050年,中国的男女比例预计将不再维持传统的平衡,不会达到10:1的比例。2. 这种预测被认为是过于乐观的,因为历史上中国的男女比例通常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尽管在某些时期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偏差。3. 古代战争中,男性往往参与战斗,这可能导致短期内男女比例失衡,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会...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严重,如果一直这样10年后会怎么样?
如果持续下去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男性单身青年越来越多,导致社会矛盾问题越来越加剧,尤其是在谈恋爱过程中,很多男孩子为了挽留女孩子会发挥大量的财富,从而导致男性负担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