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用文言文
1. 古文中“日中”指几点
日中在古代指的是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这段时间。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这时候太阳最猛烈。
春分和秋分的合称。我国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并且用它们来确定四季的划分。因为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的长短相等,所以又叫做“日中”。
有的先秦古籍则把“日中”专指春分,如《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就是以二十八宿中的鸟、火、虚、昴四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夏至叫做日永(昼长)、冬至叫做日短。还有的先秦古籍把一天的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2. 现在几点了
巳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转载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罒ω罒满意请及时采纳↖(^ω^)↗】
3. 文言文翻译常最常用的几点技巧
文言文翻译常最常用的几点技巧是:(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
4. 每天用古文怎么说
每天用古文表示有:日、日日、每日、今日、逐日等。
1、日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端午日》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释义: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2、每日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唐代: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释义: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回答他是到山里去了,归来时怕是要黄昏时分了。
3、今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南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释义:
心随着南去的白云一起飞走,身跟着北来的大雁一起回来。家乡篱笆下的菊花,今天又有多少株盛开?
4、逐日
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元代: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释义:
想人生最苦的是离别,鸿雁杳无踪迹鱼儿沉入深处,书信断,音讯绝。娇美的模样好屈辱,大好的时光有谁曾经受用,穷家的日子一天天难以支撑,才过了一百零五天上坟扫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时节。
实实在在的终年祈祷,孤孤零零通宵叹息,欢欢喜喜把他盼了回来,凄凄凉凉人已老了头发已斑白。
5、日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出自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释义: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每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刷屏用文言文
1. 请文言文高手帮我把下面这段文字翻译成古文,在这里谢谢大家,在线等 深夜失眠,突发灵感,管他是几点,于是爬起来记录了一些思路。再看看朋友圈都在睡眠中,终于~没人刷屏,也没人晒吃的,嗬嗬~这个时候觉得整个世界好安静,静的能数出屋檐下的水滴声…再远点的地方竟然传来了鸡叫声……喔、...
有什么古语文言文或者诗句形容友情变淡
形容友情变淡的古语文言文或者诗句有以下几点:文言文描述:离别哀愁:离别之后,行踪渐杳,书信稀疏,水阔鱼沉,何处觅君消息?此句描绘了离别后友情逐渐淡化的哀愁情绪。诗句表达:木兰之喻:朋友啊,你我友情,犹木兰花之美,然岁月流转,渐行渐远。此句用木兰花来比喻友情的美丽与短暂,暗示友情的...
语文教材中加入文言文的作用
小学生的课本里面关于古代的知识一般都是通过古代诗歌或者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的,而在初中课本中出现了文言文,这说明文言文是中学生必须要学会的基本技能之一。有的人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比现代文要难背很多。其实这就是一个语感问题,读熟了,理解了,基本上也不成问题。背书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提高语言...
古人交谈是用白话还是文言文
古人日常交谈使用的是白话,而非文言文。以下是几点详细说明:日常交流使用白话:古代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是与他们当时口语相近的语言,这种语言与我们现在的口语有相似之处,被称为白话。白话是古代人口语交流的主要方式,用于日常对话和生活沟通。文言文用于书面表达: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主要...
补充用文言文怎么说
1. 补充说明用文言文怎么说 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叫作动补短语。1.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空间位置(地点、环境)。动词后常省略介词“于”字,也可以补出“于”字,如:运筹帷幄、扬名四海、驰名天下等。2.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次数。注意,有些能在动词后加...
以的文言文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用;使用: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方法或手段进行某种行为。做:在某些语境中,“以”可以表示进行某种行为或活动。认为:表达主观上的看法或判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凭”、“把”等,用于描述行为所依赖的工具或...
文言文的的几种用法
(《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
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点:用作名词:小道;小路:如《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里的“径”指的就是小路。直径:在数学上,径也指连接圆心和圆周的直线,如《张衡传》中的“员径八尺”,以及《核舟记》中的“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点:用作名词,指小道、小路: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里的“径”即指小路。用作动词,指取道、途经:例如,《江水》中的“江水又东,径巫峡”,这里的“径”意为途经巫峡。用作副词,指径直、直接:例如,《狼》中的“一狼径去,...
次用文言文怎么说
1. 一次 用文言文怎么说啊 就是“一”,一般用在动词前面,文言文中量词一般省略,如:《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我认为“一战”可直译为“交战\/出战一次”。《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反”译为“返回一次”。补充几点:1、量词分动词性的和名词性的,“次”...